血常规为何让医生们如此痴迷,每次看病都要化验,原因为何?
2020-08-26相信不论看过病的没看过病的朋友都听过一项检查叫“血常规”。
一般情况下,只要病人有个头疼脑热的,或者腹痛腹泻的,甚至也不知道哪里的疾病就是不舒服的,都会查血常规。
血常规就好像是电工的测量笔,不管哪里有问题,都可以先检查一下并发现问题。
其实不然,大家看到的毕竟只是操作的表象,而深层次的因素,是因为血常规能发现很多问题,范围很广泛,经济廉价,所以被广泛采用,不然,又怎么叫常规呢。
血常规能发现那些问题呢,咱们详细剖析一下。
第一,看急性炎症
所谓的炎症,就是当人体受伤以后,机体启动一种保护机制来进行抵御或修复的过程。
而对于感染所引起的炎症,比如细菌、病毒等,它们入侵人体以后就会形成急性的炎症,而急性炎症早期(24小时内)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中期(24~48小时)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晚期(48小时后)以巨噬细胞浸润为主;
我们一般认为:细菌性感染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病毒性感染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寄生虫感染或过敏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故而,大家经常在化验单上看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等,都是白细胞的种类范畴,而化验血常规看这些细胞的变化,就是为了明确感染的类型的,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
如果一个发热的病人常规是淋巴细胞升高为主,或者血常规没有白细胞的升高,我们考虑可能仅仅是病毒感染,那么,我们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了,这就是化验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从血细胞看血液相关性疾病
这一类比较多,比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类型的贫血、血液浓缩与否、淋巴瘤等等。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还有很多,但是一张血常规往往就能发现猫腻,既简单又实用。
比如,有个女孩经常牙龈出血,来到医院看了牙科、进行了止血,发现止不住,身体也没有别的异样,于是,化验一个血常规,发现白细胞特别的高,最后确诊为白血病。
比如一个中年女性经常感觉疲惫,化验血常规,发现了贫血,并且是营养不良性贫血,于是发现问题就能治疗了。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血常规只是从静脉血中取出来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形态等问题来推测疾病,但是对疾病的定量诊断却达不到,比如,血常规可以发现白血病,却不能确诊为哪一种类型的白血病,这时候往往需要骨髓检查才可以。
当然,血常规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要化验的
血常规尽管是常规检查,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要化验的,化验单的开具一般都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的,如果一个病人吃坏东西了拉肚子,经验上一般都能判断为胃肠炎,如果比较轻,不用管自己也能好,如果拉的次数比较多,输液点也能解决问题,这时候化验血常规就是可有可无的事儿,如果说用于诊断,此时血常规是没有太多意义的。
大多数时候,短短几分钟的接触医生是很难把一个病的疾病人搞清楚的,为了避免漏诊误诊而出麻烦,常规的检查往往也就形成了习惯。
但是有一点要知道,做不做检查,病人都可以决定,或者拒绝,但漏诊误诊的风险就需要与医生一起承担了。
总结:大多数情况下,血常规主要的还是看炎症,因为大多数来看病的病人还是以炎症居多,而有些疾病,往往也会首先表现到血上,这也是血常规为何作为常规的主要原因。
温馨提示:因患者情况存在差异,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咨询医生指导。
-
“先来后到”的不仅是“前任”与“现任”还有药!
药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决定因素很多,除了药品的药理作用、理化性质等因素,甚至还与药物的剂型都有关系。下面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各种缘由,如果不全...
-
【患者提问】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有什么区別?
想必问这个问题的朋友,定是自己或是家人朋友,经常性的遇到消化系统疾病。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均是临床内科常用药,属于大家所熟知的质子泵抑制剂(PPI...
-
夏季——胃肠道最易受伤的季节!
胃肠道疾病是夏季的高发病,而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它除了与苍蝇繁殖活动有关外,还和天热人们喜欢吃生冷食品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有关。...
-
这七个饮食习惯与消化系统肿瘤息息相关!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消化道肿瘤是对改善饮食最敏感的肿瘤之一饮食致癌的机制分成几类:直接DNA损害(如亚硝酸盐类),细胞色素激活或抑制(如酒精),致癌...
-
为什么要做甲烷和氢呼气检查?
目前我国,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未来10年,各种慢性病将以爆发式的速度迅速扩展到每一个家庭。世卫组织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健...
-
消化道肿瘤,为何检查出来很多是晚期?
大家知道,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包含了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很长的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