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排便障碍

排便障碍是指排便不顺畅、大便不能顺利排出的状态,包括便秘、排便不爽、排便不尽感、下坠感、排便困难、长时间用力排便、排便习惯不规律、排便次数减少等大便不正常表现。凡排便时伴有上述症状者均属于排便障碍。由于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常伴有上述排便障碍症状,所以出口梗阻型便秘与排便障碍密切相关。

排便障碍可见于器质性肛门直肠病变,如直肠狭窄、肛管直肠癌等;也可见于功能性肛门直肠疾病,如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和会阴下降综合征、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等,均可造成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而引起排便障碍。由于功能性肛门直肠疾病引起的排便障碍则称为功能性排便障碍。

病因

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很多研究表明,其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

1.肛门痉挛及盆底肌痉挛

肛门痉挛,最早由Preston等提出,认为由于盆底横纹肌不能松弛,排便时耻骨直肠肌反而收缩,可表现为排便困难、有排便不尽感等。Ron等认为,肛门痉挛是出口梗阻的常见原因。盆底肌痉挛,主要是精神因素引起的神经肌肉反应,以及超负荷收缩所致的痉挛。

2.肛门直肠感觉障碍

可能是由于长期排便费力、衰老或分娩时损伤了支配肛门外括约肌、尿道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的会阴神经而引起排便困难。

3.盆底松弛

长期的慢性腹压增高(如分娩、经常排便过度用力等),可导致肛提肌张力下降、萎缩下陷,导致原包被于肛提肌隧道内的肛管大部分暴露,排便时盆底下降程度超过正常范围以下,腹压压闭肛管而造成排便困难。

临床表现

其症状主要为出口梗阻型便秘。此外,还可出现坠胀,肛门周围皮肤出现潮湿、瘙痒等;有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张力性尿失禁;有时出现坠胀严重、大便改变不大,但伴有月经不调、白带过多、腰骶部疼痛以及性交疼痛、不适等。

检查

对怀疑有肛门直肠疾病的便秘患者,应进行肛门直肠指检,可帮助了解有无直肠肿块、存粪以及括约肌的功能。行常规检查如粪便检查和隐血试验。必要时进行相关生化检查。结肠镜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有无器质性病因。

诊断

1.病人必需符合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参见功能性便秘)。

2.在反复用力排便时至少有以下两项:

(1)气囊逼出试验或影像学检查有排便功能受损的证据。

(2)肛门直肠测压、影像学或EMG检查发现盆底肌(如肛门括约肌或耻骨直肠肌)有异常收缩,或肛门括约肌松弛少于静息状态的20%。

(3)肛门直肠测压或影像学评价,蠕动力不足。

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

根据病史及口梗阻型便秘症状,结合腹部的诊断性检查可协助诊断。必要时进行相关生化检查。结肠镜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有无器质性病因。

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除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及排便习惯外,口服药物、生物反馈治疗、肛内局部用药、针灸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1.调整生活习惯

避免使用导致便秘的药物及不良的排便习惯。增加纤维和水果的摄入以及运动量。合理的使用泻剂及如厕时间的训练。

2.泻剂的使用

饮食调整效果不佳时,考虑服用一般泻剂,如渗透性泻剂、番泻叶、大便软化剂等。

3.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实质是利用声音或图像的反馈刺激大脑来调控身体的功能,训练患者学会控制某一现象的发生。目前所用的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包括肌电图介导的生物反馈方式、压力测定介导的生物反馈方式以及指导患者控制肌肉活动的其他方法。

4.手术治疗

对于有典型症状,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5.中医治疗

针灸、按摩、中药穴位敷贴、腹部闪罐等对本病均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