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胆道出血

感染性胆道出血指由感染所致的胆道出血。单纯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胆道出血较少见,多为胆道蛔虫、胆道结石或狭窄等因素造成胆道系统继发性感染引起的出血。

病因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胆道感染是国内所见胆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其诱发因素有胆道蛔虫病、胆管结石和胆管性肝脓肿等。发病机制有3种:①肝胆管在急性化脓性炎症时,黏膜面形成溃疡,有些较深溃疡,可穿透胆管壁,累及伴行血管壁,从而导致血管壁破溃,血液流入胆管内。②感染引起肝内急性弥漫性胆管炎、小胆管炎和胆管周围炎,在汇管区可形成多个小脓肿,在某些区域由于肝组织坏死液化而发生多个肝胆管-血管瘘,这种病变常合并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③多发性肝脓肿的后期,脓肿间肝组织遭到破坏,累及邻近的肝胆管和血管,形成感染性动脉瘤或门静脉扩张,随后扩张的血管壁突入受损的肝胆管内,引起血管壁糜烂破溃而出血。

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有严重的胆道感染或胆道蛔虫病的基础上,患者突发上腹部绞痛,随之发生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出血虽然经过处理后可以暂时停止,但由于胆汁的特殊作用,经数天至2周时间,出血又复发,由于感染及出血,患者的情况迅速严重恶化,不少患者可并发多发性胆源性肝脓肿。

检查

1.B超检查

可发现肝内、外胆管扩张,发现胆囊及肝胆管结石,肝、胰的占位性病变。

2.CT及肝核素扫描

显示占位性病变。

3.胃肠钡餐X线检查

可除外由食管下段曲张静脉破裂及溃疡引起的出血。

4.选择性肝动脉造影

可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肝动脉的瘤样病变、肝动脉胆管瘘、肝动脉门静脉瘘及肝动脉的异常病变。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的阳性结果可为胆道出血提供治疗依据。

5.纤维内镜检查

内镜下发现血液自壶腹开口处流出,则确诊为胆道出血。同时了解并排除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出血病变。

诊断

根据胆石症、胆道蛔虫病、肝胆或胰腺肿瘤等病史,结合反复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一般诊断不难。根据B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纤维内镜等检查结果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

感染性胆道出血患者,需要在较短时间准备后,即行手术治疗,以治疗胆道感染及控制出血。目前常用的控制出血的方法有。

1.结扎出血的肝叶肝动脉或当定位不够明确时,亦可结扎肝固有动脉。

2.肝叶或肝部分切除术。通过经皮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了解出血的部位,同时可经动脉插管作该肝动脉支栓塞术,但此方法需要复杂的设备和熟练的技术,同时不能处理胆道的病变,因而使用有所限制。对于肝外胆道出血,手术可以查清出血的来源,若出血来自胆囊,应行胆囊切除术;若出血来自肝动脉,则应切除或结扎该破溃的肝动脉支,单纯缝合胆管黏膜面溃疡,一般不能达到止血目的,手术后可再次破溃出血。手术应同时处理胆道病变,建立充分的胆道引流以控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