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腺瘤

结直肠腺瘤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腺上皮的良性肿瘤,包括结肠腺瘤与直肠腺瘤,是常见的肠道良性肿瘤。因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发病率差别很大,40岁以下的发病率低,60岁以上较高,男女无明显差别。

病因

此类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部分患者有遗传因素存在,另外,高脂肪饮食与食物纤维不足、肠道菌群紊乱也与此病的发生有相关性。

临床表现

1.病理分型

结直肠腺瘤按病理分型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管状腺瘤。

(1)管状腺瘤占结直肠腺瘤的70%,呈单个或多个生长,由增生的黏膜腺上皮构成,表面呈结节状,大多有蒂,一般不超过2cm,呈暗红色,易出血,分化好,显微镜下主要为管状结构,绒毛成分≤20%。

(2)绒毛状腺瘤又称乳头状腺瘤,表面上皮主要由增生、隆起的乳头状或绒毛状结构构成。多为单个结节,基底宽,一般无蒂,易出血,绒毛成分>80%。

(3)绒毛管状腺瘤兼有上述两者的表现,绒毛成分在20%~80%,可有蒂或基底宽广。

2.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症状。症状与腺瘤的大小、部位、病理性质等有关。有症状者可有以下表现:

1.腹部不适、腹部疼痛,多为大的腺瘤伴发肠套叠、肠梗阻引起。

2.排便习惯改变,包括便秘、腹泻、里急后重等。

3.粪便带血,最常见为间歇性便血。

4.部分位于直肠的较大的、带蒂腺瘤可在排便时脱落或脱出肛门外。

检查

1.病理学检查

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定腺瘤性质的最准确的检查手段。

2.体格检查

直肠指检对于直肠腺瘤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可对腺瘤的定性、定位、大小以及有无癌变作出初步的较为准确的判断。如肿块呈广基、质地柔软,往往提示为绒毛状腺瘤,如其中可扪及硬结,则提示此处腺瘤可能有癌变;如肿块带蒂、质实而光滑,则为管状腺瘤的可能性大;如果肿块部分柔软、部分质实则可能为管状绒毛状腺瘤;肿块表面伴有溃疡或活动度差时,则提示癌变的可能性大。

3.内镜检查

(1)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直肠镜可检查距肛门15cm以内的直肠黏膜,而乙状结肠镜则可观察距肛门25 cm内的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

(2)结肠镜:结肠镜可在直视下观察结直肠病灶的大小、形态、颜色和部位,可同时活检作出病理诊断以及摘除小的息肉,并且可以完成全结肠的检查,是结直肠病变最重要也是最理想的检查方法。

4.影像学检查

(1)钡灌肠:目前的钡灌肠检查多采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用于不宜进行结肠镜或结肠镜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

(2)CT仿真内镜:对于无法完成结肠镜的全结肠检查者,CT仿真内镜是另一个重要的补充诊断手段。

5.粪隐血试验

可以作为有症状者或无症状的高危人群的初筛检查。

诊断

除临床症状外,结直肠腺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和放射影像学检查。直肠指检、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结直肠腺瘤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最终确定结直肠腺瘤的性质和分型。

治疗

可以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凝、激光、微波凝固等方法切除,也可以选择外科手术切除,并定期随访。有恶变者根据情况选择其他治疗(如放疗、化疗、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