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性乳糜泻

热带性乳糜泻(tropical sprue)又称热带性口炎性腹泻、热带脂肪泻,是空肠中细菌过度繁殖引起黏膜结构和功能改变,后期可发生吸收不良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腹泻及多种营养缺乏,主要在热带流行。近年来已将发生在热带的本病归类于“感染性小肠吸收不良”类型,并将本病分为寄生虫性(即贾第虫病)及非寄生虫性(热带口炎性腹泻)两种,后者的轻型又称热带性肠病。

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因有以下特点怀疑本病可能与感染有关:

1.季节性。

2.流行性。

3.外来旅行者也可以得病。

4.同居一处者发病率高。

5.广谱抗生素治疗有效。

但粪便及小肠内容物培养尚未发现病原细菌,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亦未见肠黏膜中有病原菌。小肠吸取物作病毒分离、厌氧菌及真菌检查亦未成功。

营养缺乏如缺乏蛋白、维生素B12、叶酸等,可能是继发因素,而非主要病因。

临床表现

临床上分为三期:腹泻吸收不良期,营养缺乏期和贫血期。

1.第1 期

又称早期,表现为腹泻、乏力、衰弱及体重下降,甚至出现脂肪泻;

2.第2期

以出现营养缺乏为特征,临床上出现舌炎、口炎、唇干裂及过度角化;

3.第3 期

以出现大细胞贫血为特征,临床表现亦加重。

舌痛、腹泻和体重减轻是本病常见的三联征。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30%有脂肪泻,50%有葡萄糖耐量异常,90%有木糖吸收异常。血白蛋白、钙、铁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维生素A及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异常。

2.小肠钡餐X线检查

可无异常,也可见钡影呈絮状和节段性改变等非特异性改变,并伴肠腔扩张和黏膜皱襞增粗。

3.空肠病理活检

可显示特征性的异常改变,不同程度的绒毛变宽缩短,隐窝拉长,并伴表面上皮细胞的改变,以及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诊断

居住或曾经旅居在此病流行区域,出现舌痛、腹泻和体重减轻或贫血、吸收不良者应考虑此病可能,结合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口服肠道不吸收抗生素如四环素或磺胺类药物,根据需要使用叶酸和其他替代治疗,持续1~2个月后根据病情轻重和对治疗的反应将剂量减半,持续治疗6个月,直至黏膜结构完整性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