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直肠类癌 > 科普文章

早诊治免开刀,我院消化科成功开展早癌ESD治疗术

2020-07-23

7月2日,我院内镜中心成功为一位直肠类癌患者进行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张某是一名中年女性患者,在当地行肠镜检查时发现“直肠肿物”,辗转几次遂就诊于我院消化科。


患者:女性 43岁

主诉:间断左下腹痛3个月。

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开始出现左下腹疼痛,呈针刺样疼痛,间断发作,不向其他部位放射,每日排黄色成形软便,1次/日,无腹胀,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就诊当地省医院,行肠镜检查提示“直肠肿物”,未在意,1个月前症状较前加重,入住当地省医院,行肠镜检查提示“直肠粘膜下肿物”,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提示“直肠粘膜下层级固有肌层等回声病变(类癌?),直肠糜烂”,建议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10天前就诊北京某三甲医院,行肠镜检查提示“直肠良性肿瘤,结肠病变”,应进一步完善结肠CT,因预约时间较长,今日患者来我院门诊,门诊医生以“直肠肿物”收入我科。

发病以来,患者精神尚可,饮食正常,睡眠正常,二便正常。

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无外伤史,2015年10月份因甲状腺结节行“甲状腺切除术”,现规律服用“优甲乐”,定期复查甲状腺彩超、甲功五项均未见异常,无输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随当地进行。系统回顾无特殊。

体格检查:T:36.5℃;P:64次/分;R:18次/分;Bp: 110/70mmHg


张某是一名中年女性患者,在当地省医院行肠镜检查时发现“直肠肿物”,辗转几次遂就诊于我院消化科。在当地省医院行高清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距肛门8cm可见一枚1.5X1.5cm大小的广基灰白色结节,表面黏膜光滑发黄,质地坚硬”,内镜诊断为“直肠病变(类癌?)”。内镜下咬取两块病变组织送病理科检查,诊断为“可见巢状异型细胞团,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

经过我院内镜中心主任吴勇、杨贵祥讨论后,为患者施行“直肠类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在麻醉科医师的配合下,使用高频电标记病变范围后,粘膜下给予美兰副肾素盐水注射使病变隆起后,使用Dual刀沿粘膜下层完整剥离切除下病变。手术历时15分钟,术中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我国,由于缺乏对疾病早期预防的观念,以及对消化道早期癌的重视不够等诸多因素,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费用高,疾病负担重,远期效果差。对消化道早期癌进行干预和诊治,不仅符合国家肿瘤防治策略,也是降低患者医疗经济负担、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消化道癌症早诊治预后效果好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地区,食管黏膜病变尤其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食管鳞癌的诊治是食管癌防治的重点内容。消化道癌症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进展期癌症即使接受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 年生存率仍低于 30%,且生活质量低,给家庭及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大部分消化道早癌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 年生存率超过 90%,大大节约了医疗资源。


建议每年接受消化道内镜检查

目前我国早癌的诊治率低于 10%,远远低于日本 (70%) 和韩国(50%),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不仅需要医务人员加强在此方面的学习、交流和研究,更需要百姓提高在此方面的认识。据日本统计,在日本消化道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可达70%,每年接受消化内镜检查的人数大约在1420万,也就是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每年会接受一次消化道内镜的检查,而我国消化道早期诊断率仅为7%-10%,每年接受消化内镜检查的人数平均100人中仅有1-2人。因此,建议消化道肿瘤高发区和消化道肿瘤家庭人群,年龄在40岁以上,均应接受消化内镜普查;如有肿瘤家族史、生活习惯不规律、或者出现上腹部疼痛、进食不适、吞咽困难、体重下降、便血等症状的人群应尽早进行消化内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消化内镜新技术的出现,不但明显提高了消化道早期癌的检出率,也为消化道早期癌内镜治疗提供了基础,该技术的开展为我院增加一个新治疗项目的同时也弥补了我院相关领域的空白,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这也标志着我院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温馨提示:因患者情况存在差异,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咨询医生指导。